今天應一位合唱指揮邀請,前往欣賞他所創辦指揮的兒童及青少年合唱團年度音樂會。

會場內的觀眾看來多半是團員的家長或親友。雖然大家穿著打扮都很休閒,不過基本上秩序相當不錯,演出的無論是小朋友或是青少年,節目也都相當精彩。

但這是我經歷過的最糟糕的音樂會。糟糕的不是演出者、不是觀眾、不是場地器材,而是少數工作人員。

我坐在倒數第二排。背後不遠處就是掛著工作證的三四個攝影人員。一位是錄影的,另外則是拍照的。節目一開始,快門聲就此起彼落,且不絕於耳。原本心想節目開始時拍個幾張相片也無可厚非,畢竟這種社團活動很多時候是為了給參與的學生跟家長留些回憶;然而在隨後的節目時間裡,這卻成了可怕的夢靨。

怎麼說呢?這幾位攝影大哥大姐,帶的都是單眼反光像機加上大砲型的長鏡頭。單反也者,單眼鏡頭內部裝設反光鏡之謂也。這種像機的特性就是:按下快門的瞬間,鏡頭後面的反光鏡會向上彈,讓影像直接投射在鏡頭正後方的感光體上-過去是軟片,現在則是感光晶片。而這種反光鏡的喀擦聲不比大部份傻瓜數位相機的模擬快門聲,是無法關閉消除的。

前面傳來的是天籟般的歌聲;左右兩耳後面卻是此起彼落的喀擦喀擦。誇張到甚麼程度呢?太座算了算,短的歌曲(三分鐘上下)的大概響個十幾廿幾次,也就是大概十秒一次;一首較長的曲子(約莫七八分鐘吧)更誇張到122次之多!天啊!又不是拍名模寫真!

我實在忍不住,去跟門口的工作人員講;工作人員跑去小聲跟攝影者交頭接耳一陣,快門聲減低了一陣子-因為他們轉移陣地到離我稍遠的地方;但是沒有多久,他們又陸續回來了。

我可以理解拍照留念的重要性,但是真的有必要把相機當成錄影機用,時時刻刻拍,分分秒秒拍嗎?

我自己以前也有一些演出經驗。像是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之類地方的演出,無論是演出單位或者媒體發布用,拍照都是在演出前的彩排時間,以免干擾正式演出;而我身為記者,也有不少攝影記者與專業攝影師朋友,無論是新聞攝影或是受委託拍攝活動,也都是以盡可能不干擾事件與現場觀眾為最高原則。因此對於今天這樣的情況,我非常不能接受。

然而若仔細想想,這背後其實也有些耐人尋味的涵義。在過去,攝影是相當專業的活動。攝影器材與耗材花錢就不說了,使用單眼相機拍張像樣的照片,測光度調光圈調快門換鏡頭裝濾鏡什麼的不但折騰人,而且需要相當的技術與經驗,不懂的人拿在手上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然而現在不但科技發達而且經濟繁榮,只要你有錢肯花,單眼相機與大砲鏡頭唾手可得,而且操作簡便,就算沒概念,只要調到全自動,然後猛按快門就是了。反正記憶卡容量是以千張為單位計算,只要高興隨便拍!

這幾年觀察下來,我發現有愈來愈多的業餘人士帶著大相機大鏡頭,在各種場合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管你是新郎新娘正在交換戒指,還是表演節目正在高潮,捧著相機衝到台前猛拍一陣再說。尤其是像今天這樣的所謂「工作人員」,十之八九都覺得自己最大,擋到人也好吵到人也好,他們都不在乎。

我懷疑這可能是心理因素使然-當他們捧著大相機大鏡頭時,就把自己當成新聞記者、記錄片導演或專業攝影師,只管搶拍猛拍拼命拍,其他事情都拋諸腦後;殊不知真正專業的新聞記者或記錄片拍攝者,都會盡可能讓自己「置身事外」,而不是成為事件的一部分,甚至干擾事件進行;至於專業攝影師雖然經常會以多取勝,連續拍攝多張再從中選擇好作品,但也絕對不會將相機當錄影機一路拍到尾,而是憑自己的經驗與事先對活動的研究,在適當時刻獵取完美瞬間。

當然啦,或許很多的「專業器材擁有者」是以那些死纏活賴侵門踏戶甚至挑釁滋事製造事端然後拍照賺錢的狗仔隊做為仿效對象,才會拿起單反大砲就張牙舞爪、目中無人。若果如此,那真是我們媒體工作者與攝影愛好者的共同悲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